很多人认为,在中国看现代商业要去上海,看文化要去古城西安。所以海派的商业,给人感觉只有摩登和时尚,它创新力极强,国际色彩浓郁,但似乎总缺少一些文化的沉淀。
的确,Z世代也好,年轻人也罢,一般都很喜欢潮流时尚的酷炫商业,他们代表了前卫、个性和勇于创新。但岁数稍长一些的人,往往会对文化风情更有感受。
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它把当初流行的事物进行了时间的发酵,沉淀下来之后,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不仅是年轻人群,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老幼人群,都会对这种力量形成一种共情和骨子里的认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是一种对时间的尊重。而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一个宏大的尺度,更是在一个微观地域的空间场景里。
在地的风俗、人文经典场景、传统美食与生活小习惯,这一切都构建了祈福、喜庆活动、仪式感等等,这些人生重要的生活场景的地域独特性,就构建了一个个地域文化传统,从而能够丰富地折射到商业文明中。
今天我就总结总结一些上海的文化商业的经典模式和做法。看看在这个魔都的商业的另一面,他们如何把文化传统、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与现代商业做很好的融合的。
相比西安、南京、洛阳等文化古都,上海是一个新兴的商业都市。它的文明虽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过唐宋元明清的繁衍,但一直是个小县镇的级别。直到近代战争之后,上海的作为通商口岸,设立租界之后,上海成为了西方冒险家的乐园,近代的海派文明才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跃升为远东第一大都市。
坐落在魔都外滩旁侧的上海豫园,它从一个海上名园变成现代上海的文化商业旅游地标,一直给全球人民展示着上海的卓越文化传统的一面,也是上海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追溯豫园历史,它最早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园,历经了400多年的时光洗礼。在明代初建时占地约七十多亩,以园中大片水景为景象的中心,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的景象相互穿插,山水时聚时散,极具神韵。后来在乾隆二十五年,士绅集资购得豫园,重建为城隍庙的西园。晚清被遭到毁坏,后在同治时期进行重建。近代经过太平军和战争的蹂躏,豫园一度损毁。
穿越近代,如今豫园这一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商业名片,慢慢的变成了中国国潮文化的代言。豫园内的老字号集群和最近几年的豫园灯会等沉浸式游园活动,都焕新了这座经典园林的活力,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如果说豫园所代表的名园文化,是魔都的精粹的民间传统文化一面,那么以朱家角为代表的水乡文明,则是魔都非常生活化的一面。
自古以来,由于上海所处的吴楚地区,河道纵横,湖泊密布,农田平坦,种植稻米蚕桑,因此,这里一直生活安定富饶,一片水乡泽国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商业文明,自然有着田园诗一般乡村的生活气息。
时间继续前行,进入到近代。上海这种城市开始大跨步的走向了全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包容、大气的方式快速增长。
于是上海文化的最高潮部分开始呈现,那就是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的海派文明。而它在上海商业项目上的体现,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南京东路商业建筑群落和租界内部的各类商业文明街区。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当上海开埠,外国消费品大量涌进上海,洋杂货店日益增多,南京东路商业就进入兴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民族工商业因帝国主义忙于大战而得到较大发展。
随着南京路日趋繁荣,老城厢里的大纶、老九章、老九和等绸缎局,以及费文元银楼等陆续搬到南京路。在30年代初,境外的新雅粤菜馆、建华瓷器商店、培罗蒙西服店、吴良材眼镜店、大昌祥绸市店等商号竞相在南京路择地造房开业。
据统计,民国27年南京路商号有277户。民国36年,南京路有门面记载商号达340户,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除了南京东路,近代以来,以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为代表的内部的城市空间也是极具特色,石库门建筑群落是那个年代的活化石。而在现在城市更新风潮兴起之后,从思南公馆的文化品位、到新天地的餐饮娱乐,到张园的贵气,他们都代表了石库门一代的商业文明,都是用那个年代的民间传统文化演绎着当下的商业故事。
进入2000年后,上海的商业又进入了一波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史无前例的巨浪,太多的购物中心在上海扩大的版图中发展而来。他们大多数带着全现代的建筑形式,用着高大上的空间材料,营造着温馨、时尚的商业场域。
当代购物中心大潮的崛起,一时间让我们似乎觉得上海就只有是现代的、摩登的,而传统的、文化的上海,似乎已经不是主流,飘然而去了。
越来越多的新兴购物中心,也在与上海本地的文化传统开始发生链接,特别是最近新开的一些购物中心中,让我看到了在时尚的表皮之下,他们致敬文化传统的内心。
比如在上海的郊区奉贤,这里的青溪老街是上海44个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之一,至今还呈现着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风韵。经过修旧如旧和多样化的运营创新,临水而立的吊脚楼、白墙黑瓦的古民居,如今多了许多年轻的游客。
可以说,青溪老街本身就是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沉淀。如果想做到老街新生,那么就不能做同质化,而要打造能够展示奉贤文化的文创老街。
最近,清溪老街与龙湖上海奉贤天街共同打造的沉浸式游园会是一场让我感到别开生面的新与旧。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灯笼架、纸伞等国风元素和传统游戏吸引年轻人来到老街。汉服爱好者周周就是在这次活动中走进青溪老街。而在天街公众号上看到活动预告后,她就与“同袍”(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相约在游园会中拍照打卡。游客们在围棋、射箭、游园、科普等打卡任务中,不知不觉地走完了整条老街,触摸了奉贤的历史。
事实上,青溪畔与奉贤天街的合作并非“文化+商业”的个例,早在今年七月奉贤博物馆就已经与奉贤天街开展了跨界合作。
在奉贤博物馆B栋一楼的大厅内打造了兼具了文创售卖、餐饮轻食及党群宣传三大功能的限时文创空间。该空间网罗了全国十几家省市级博物馆的网红文创产品,通过露营场景的氛围打造,将文创产品、轻餐咖啡、非遗文化、国潮单品与趣野露营风格融合,渗透进年轻群体的生活。
从上面能够准确的看出,慢慢的变多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选择在地标性商场里举行。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认为,在新城建设的浪潮下文化场馆的发展突飞猛进,文化设施中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更符合大众需求。“文化进入商圈,商圈融入文化,以后会探索出一条更好的、更新的路,最终商场消费者跟博物馆的观众都是得益方。”张雪松说。
《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中指出,倡导培育消费环境特色,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价值,凸显本地特征。强调空间的辨识度和丰富性,强化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和主题特色。
而即将于12月23日开业的龙湖上海奉贤天街,前瞻性地契合了最新的导向,深度挖掘属地文化。据龙湖产品研制有关人员介绍,取义于奉贤 “敬奉贤人” 地名的由来,奉贤天街以承载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竹简”为建筑规划设计元素,用简洁的银白色的折板沿金海大道序列展开,线性灯源隐藏在折板重叠处,在夜间按序列打亮,宛如徐徐展开的竹简长卷。
由此可见,商业体与文化机构的合作,不仅拓展了文化场馆的宣推渠道、进一步补充城市文化空间,为商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也提供了更多的作品展示平台。
潮流艺术家何太极对此感受很深,他认为这几年潮流艺术和街头艺术在国内有一个迅速的发展,人类对于对精神消费的追求越发强烈,作为艺术家的自己也同样很希望有更多的平台来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从最新龙湖奉贤天街的案例能够准确的看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购物中心将与民间传统文化跨界合作,上海的文化场与商场将进入到无缝链接、贯通的状态,他们都是一个城市市民文化传承与公共活动的核心地带。
所以,从长时间周期来看,相比潮流时尚,文化的力量总是沁润着我们商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交织场才是商业永不落幕的发展动力。